1. 首页
  2. 要闻摘登
  3. 廉政要闻
  4. 正文

监督故事 | 清风护航“蚕桑路”


清晨自凤庆县城启程,行至澜沧江畔,一层薄纱似的云海漫在江面,南岸的小湾镇便在这云蒸雾绕里若隐若现。走进该镇蚕茧收购站,恰逢这季蚕蛹收购首日,蚕农们早已忙碌开来,抽检、过秤、开单……流水线的作业声里满是丰收的喜悦。

“现在技术指导和政策帮扶越来越精准,蚕农们的收成比之前高了很多。”见到来访的纪检监察干部,该镇产业发展和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说道。如今,小湾镇已发展为蚕桑产业覆盖7个村民小组289户的生产大镇,成为凤庆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典范。

可就在前两年,临沧市委第三巡察组在巡察时发现,小湾镇桂花村的蚕桑产业正面临幼蚕成活率低、群众养殖动力不足等问题。

为了帮蚕农们解决难题,县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,以“监督护航产业”为核心,通过“室组地”联动机制,打响产业振兴突围战。一方面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和蚕桑公司的技术人员,手把手教蚕农消毒防疫、科学控温;另一方面紧盯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,督促镇里和村里把育蚕补助、技术扶持等政策精准送到养殖户手里。

在乡镇党委积极协调项目、推进桂花村饲育点技术服务改良建设时,针对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监管痛点,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乡镇纪委一线“探头”和村务监督委员会近距离监督优势,全程跟踪督促,紧盯资金拨付、使用、核算全流程,严防挤占挪用,同时充分运用小微权力“监督一点通”平台,将饲育点建设资金使用情况、项目进度等信息实时公开,通过“线上监督+线下核查”模式规范农村“三资”管理,确保每一分项目资金都用在刀刃上,切实转化为蚕农增收的实效。

“政府会定期组织我们到县上参加培训,我学了不少养蚕的技能,现在不光自己会养,还能带着大家一块儿把蚕养得更好。”正在收购点忙碌的桂花村桂花党支部书记打开了话匣子,去年以来,桂花村共养殖蚕1400多张,产值近260万元,为村集体经济创收5万多元。

小湾镇蚕桑产业的蝶变,正是凤庆县以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生动缩影。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条件,该县在总结小湾镇“监督+服务”实践经验的基础上,持续深化“村党组织+合作社+企业+群众”的发展模式,推动蚕桑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富民产业”“振兴产业”。据统计,2024年全县蚕桑种植面积达1.03万亩,共有养蚕户1013户,饲养蚕种8890张,产值突破1901万元。

“乡村要振兴,产业是基石,监督是保障。”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持续聚焦特色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,以精准监督扫清产业发展“障碍”,让清风正气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

回到顶部
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