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“听说做”语法解码基层
田埂上的风,吹开基层这扇“厚门”;烟火气中的日子,温热着每一颗扎根大地的心。到凤庆县鲁史镇宝华村驻村一年,我从青涩到逐渐入门,渐渐读懂“基层”这本书最深层的语法——“听、说、做”。它们不是三个孤立的动词,而是一套系统方法,是青年干部融入乡土、与实践共成长的密码。
作者(右)指导村干部使用电脑
“听”,不是被动接收,而是主动“解码”。刚来时,我以为记下村民的每一句话就是倾听。他们说“挺好”“没啥”,我便以为一切顺利;他们抱怨“办事难”,我就记录下来当成问题。可真正推动工作时,却发现推不动、办不好。后来才明白,群众的语言有“潜台词”,有生活经验“裹着”的真实诉求,有沉默之下藏着的期待。真正的听,是听懂“话中话”“弦外音”。要会追问,不止于“说什么”,更要弄清“为什么”;要能从闲聊、吐槽甚至欲言又止中,捕捉关键信息;还要反复验证——跟村干部聊、去现场看,让判断不跑偏、工作不架空。
“说”,不是照本宣科,而是共情“链接”。最初做政策宣讲,我把文件语言“翻译”成大白话,讲报销比例、缴费标准,自以为清晰明了,结果群众不买账:“这跟我有什么关系?”后来我看村干部怎么讲——他们不讲条款讲场景,不摆数据算收益,用“少跑腿、省时间、多赚钱”这样实实在在的话,让人听得进、信得过。我渐渐懂了,政策宣传的核心,是让政策与村民的切身利益关联起来。在不同的对象面前,我们要切换语言频道:年轻人重视效率,就突出“手机一点,事就办成”;老年人怕麻烦,就强调“服务上门,一次办妥”。只有当话走进人心里,政策才能落地达效。
“做”,不是大包大揽,而是授人以渔。刚驻村,我喜欢自己干,整档案、填表格,觉得自己做得快、做得好。直到一位村干部提醒我:“你什么都做了,你走了我们怎么办?”这句话点醒了我。基层工作不是“我来帮你做”,而是“我教你一起做”。我们要做的,是留下方法、建立机制、培养能力。比如做一个项目,重点不是交结果,而是在过程中回应每一个“为什么”;不是简单代劳,而是做出清晰好用的操作指南,让村里人以后自己能上手、可延续。
基层是一本大书,“听说做”就是读懂它的语法规则。它们不是技巧,是俯下身子的谦卑,是扎根现实的勇气,更是与这片土地同频共振的信念。只有将工作的根系扎进实践的土壤,我们才能真正成长为有能力、有温度、有担当的党员干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