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庆:监督护航“荞花经济”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
盛夏时节,凤庆县勐佑镇中和村“云上花海”景区千余亩荞花竞相绽放,微风拂过,粉色花海翻涌如浪,清甜花香弥漫整个山谷。络绎不绝的游客举着相机穿梭其间,欢声笑语与蜂鸣蝶舞交织成热闹的乡村图景。
“种了二十多年荞,从没见过山头这么热闹!”仕觉山小组村民李世斌带着家人在花海中漫步,言语间满是感慨。
这方曾经闲置的山地焕发新生,源于凤庆县“一镇一业、一村一品”的乡村振兴实践。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村,中和村曾长期受困于零散耕种、品种单一的传统模式,大量土地处于闲置状态。村党总支借鉴外地经验、广泛征求民意后,通过“党组织+公司+合作社+村集体+农户”模式整合资源,依托沪滇协作与中山大学帮扶项目,完善道路、民宿等基础设施,打造农文旅融合的“云上花海”,探索出“卖空气、卖风景、卖产品”的新路径。 从荞麦种植到花海观光,从民宿经营到农特产品销售,一条多元融合的产业链逐渐成型。
“运营初期最愁‘淡季无客源,旺季挤破门’。”云上花海合作社负责人段世红坦言,季节性瓶颈曾制约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。对此,凤庆县纪检监察机关紧盯企业发展堵点,聚焦政策落实、资金扶持、用地保障等开展“全过程、嵌入式”监督,推动三产融合破局。在监督护航下,中和村优化种植结构,按“四季有花开、全年有收入”目标,分季栽种油菜与两季荞麦,实现“一地多用、四季有收”,昔日的“半年闲”变成了“四季忙”。
产业延伸到哪里,监督就跟进到哪里。从基础设施建设到“产业+文旅”模式落地,再到荞麦产品“农超对接”的价值链延伸,每个环节都需资金与政策精准投放。县纪委监委立足“监督的再监督”定位,统筹“室组地”监督力量,发挥派驻监督“探头”作用,紧盯项目推进中的作风与廉政问题,着力纠治不作为、慢作为,打通“中梗阻”,确保政策红利不缩水、项目实效不打折。
“土地入股每年有分红,在景区打工每天能挣200块,去年光分红就拿了九千多!”村民杨世彪算起收益账笑容满面。
群众的“钱袋子”是监督重点,县纪委监委以“室组地”协同联动模式,紧盯村级“三资”管理关键环节,通过走访座谈、列席会议、查阅账目等方式强化监督,督促职能部门与乡镇党委严抓制度落实,让发展成果精准惠及每一户。如今,村民们身兼“股民”“工人”“导游”多重身份,身份的转变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。
随着“云上花海”成为热门打卡地,规范市场秩序、维护游客权益成了监督新课题。纪检监察机关主动延伸监督触角,推动形成多方协同的监管合力。既聚焦餐饮住宿等民生关切,严防欺客宰客等乱象;又督促职能部门压实监管责任,通过谈心谈话、督促履职等方式,让“来得放心、游得舒心”成为游客共识。这种对市场环境的精心呵护,让“云上花海”不仅守住了口碑,更带动周边餐饮、农产售卖等业态蓬勃发展,“花样经济”的辐射效应持续放大。
“乡村振兴,既要产业‘开花’,更要廉洁‘扎根’。”凤庆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监督始终围绕发展所需、群众所盼,既为产业清障护航,也确保每一分收益装进群众口袋。如今的中和村,花海铺展致富路,清风护航振兴篇,“农村美、农民富、产业兴”的画卷正在清风正气中愈发鲜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