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
  2. 要闻摘登
  3. 廉政要闻
  4. 正文

彩云评谈 | 调研岂能把“长度”当“效果”


某地干部调研行程满满当当,“七天辗转五乡八村”,调研报告却仅是材料堆叠;某单位“车轮上的调研”动辄数十天,最终结论却似曾相识、了无新意。当调研被异化为“行程长度”的比拼,当“公里数”与“天数”成了考核的硬指标,形式主义便如藤蔓般悄然缠绕了本应扎实的调研之根,让“效果”在“长度”的喧哗中黯然失色。


此般“长而不实”的调研,其弊害远非徒耗资源。其一,劳民伤财,徒增负担。基层干部疲于迎来送往,宝贵精力尽耗于填表、陪同、汇报的循环之中,真正用于思考与实干的时间被严重挤压。其二,掩盖真问题,滋生假繁荣。浮光掠影的“观光式”调研,极易被精心准备的“盆景”和“样板”所蒙蔽。当“经典路线”和“专业户”成为调研“标配”,那些棘手的矛盾、沉默的角落便在层层过滤中被有意无意忽视。其三,误导决策,贻害深远。脱离实情、缺乏深度的报告若成为决策基石,无异于在沙地上筑造高楼,政策失准、资源错配的苦果终将由发展进程与群众利益承担。



“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,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。”调研的核心价值在于“效果”——即洞察本质、破解难题、服务决策的深度与精度。党员干部务必要驱散“长度”虚火,让调研拥抱“效度”。


首要在于端正价值坐标,须彻底摒弃“调研天数即政绩”的扭曲认知。评价调研成效,核心在于其是否触及深层矛盾、是否催生有效对策、是否切实回应民生关切。应大力倡导“短实深”作风,鼓励聚焦具体问题、直插基层现场、减少繁文缛节,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作为检验调研的唯一标尺。


方法创新是破题关键。既要善用传统“深潜”功夫,真正沉到一线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,捕捉原生态声音;亦要拥抱科技赋能,科学运用大数据分析、问卷调查、远程访谈等多元手段,拓展信息获取的广度与精度。推行“四不两直”式调研,更是打破预设剧本、洞见真实的有效利器。


制度保障方能固本培元。需严格规范调研活动审批,坚决压缩无实质内容的“扎堆调研”“重复调研”;也需切实为基层松绑,严禁调研中的层层陪同与过度留痕,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接待压力中解脱出来,将精力真正聚焦于服务群众和推动发展本身。


调研之要,不在“行万里路”的奔波表象,而在于“挖一口深井”的穿透力量。当将目光从“里程表”与“日程单”上移开,真正投向问题的核心与群众的期待,调研便能从“走过场”变为“过难关”的利器。

回到顶部
微信公众号